龙八新闻

金融理财产品十龙八国际篇

2023-07-0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龙八国际龙八国际理财产品,实质上指的是由商业类银行和法定金融类机构自我研发设计并推广的本币、外币、基金、保险、债券等一系列金融类产品。

  随着外资银行在国内业务的展开,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竞争局面日趋激烈,因此各银行各出策略,开发各自的理财产品。

  1.债券类型。在货币市场中投资,主要有央行类票据和企业短期资本融资债券。由于个体不能对央行类票据和短期的企业融资债券进行一手投资,从而为投资者共享收益供给了契机。

  2.信托型。信托型理财产品是用自己手中的货币把商业银行或者其他信誉度较好的其他银行单位的信托产品进行担保或购买下来。也可以把自己的款项用于商业银行受益权信托的产品。

  3.挂钩型。产品最后的收益如何跟市场或产品走向挂钩,比如可以跟汇利率、债券、股票、期货、基金、沪深指数等市场价格参数挂钩。

  4.QDII型--其实这个类型就是指那些已经合格的投资机构在境外理财,以及同类型的商业模式银行。

  银行以及保险、证券、基金、期货公司是其理财产品的传统渠道。现代的新兴渠道则有第三方理财与综合理财的服务机构。

  虽说各银行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使得投资者多了很多投资渠道,但由于品种繁多,优缺点不同,使得绝很多投资者不知如何购买,甚至有些银行的理财师也无法讲清楚这些理财产品的构成和收益。

  现阶段,因为存在一些因为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和亏损以及运营管控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给理财产品带来负面影响。毋庸置疑的是,部分理财产品设计和运营出现了不足。但投资人仍然对多数理财产品十分满意。因为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都做了相关研究。

  1.投资的标的。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的风险是不同的,同样的股票,不同的公司的业绩不一样,这就要投资者自己根据自身的条件根据不同风险程度去选择。其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会有不同的选择;

  2.产品设计机制。对于结构性复杂的产品。投资者需要仔细认真分析,分析产品的结构,发展趋势,收益,再结合自己的风险情况作出决定;

  3.理清产品的问题条款。如果合同里的条款不清楚,应该在购买新产品前弄清楚,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咨询理财师。

  1.收益率。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高有低,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不同的理财产品;

  2.投资方向。募集资金用于什么投资将决定产品风险的大小以及收益的高低。投资者若是自己不了解,应该请理财师解释清楚;

  3.流动性。是否可以赎回,是否能够抵押,这都指的是产品的流动性。一些理财产品尽管回报较高,但是其流动性受到了限制,为此,投资人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也应考虑流动性。

  4.风险性。投资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影响到理财产品的购买,投资者根据个人喜恶、私人财务状况等等来确定自己是否购买理财产品;

  投资者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收入状况,选择不同档次的理财产品。对于收入正常的理财者一般会关注产品的收益性和流动性,投资者把钱分成若干部分,有些用来购进收益多的产品,有些用来买进收益低的产品,这些理财产品都不具有流动性,如果投资者想要挪用这部分资金,则会被扣掉部分利息。有高退休金的老人也会选择一些保本的理财产品购买。学生多数会选择余额宝,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就是淘宝深度用户,既有收益,还可以随时转帐。现在有些工薪族也会选择余额宝。

  投资者面对各银行介绍的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应该如何选择呢?这个经常是投资者询问的问题。许多投资者哪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高就选哪家,其实也是不可取的,应该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来观察。一般来说,小银行的产品收益高一点,而且到帐比较快,例如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像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这些国有银行收益会低一点,到帐也会慢,但是安全兑付性高。很多银行有些理财产品会有起点金额,例如10万元起,当然,起点金额高的理财产品收益也会高,例如300万元起,收益通常好高的。这个问题,许多投资者还会关注的。只是要研究明白,产品是浮动还是固定收益型的;是非保证还是保证收益型的。保证收益型产品不仅保本,还保证收益,但这种类型的产品不多,要等待时机购买的,一般初次购买产品的投资者和高收入的退休人员会购买此类产品。

  普益财富统计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有7000余款理财产品到期,其中,外资银行平均到期收益率达4.16%,远高于中资银行的2.68%。业内人士表示,外资银行主要受益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高收益,2010年三季度到期收益前十名均为结构性产品。

  从2004年工商银行第一款“节节高”欧元理财产品问世以来,商业银行已经发行了上万款理财产品,并且逐渐建立了各自的理财品牌系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各家商业银行在理财品牌建设上形成了一定特色,有一些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值得总结。

  总体来看,成功的理财产品品牌战略不外乎挂靠核心品牌、形成品牌梯次、通过品牌设计展现产品特色、在产品名称中突出投资亮点、开发专属理财品牌等。

  例如,交通银行从2004年发行第一款理财产品至今,一直使用“得利宝”品牌,在该品牌下依次推出具有一定关联度的子品牌,不同子品牌对应相应类型产品,形成层次比较清晰又相对固定的产品系列,品牌形象丰富且稳定,易于整体营销(见图1)。

  再如,很多外资银行将投资项目作为理财产品名称的主要组成部分,突出投资亮点,一目了然,方便理性投资者判断和选择。这方面的代表,有花旗银行“施罗德环球基金系列”之“环球能源”产品、汇丰银行“一篮子环球食品股票挂钩结构性产品”、渣打银行“美国石油指数基金挂钩结构性产品”等。

  以上理财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大多只是个别商业银行的个别品牌,从整个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建设和管理的角度而言,目前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思考。

  理财产品和商品一样,通过打造品牌可以有效区分同类产品,在投资者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偏好。但目前各商业银行对理财品牌建设普遍缺乏较为系统的定位和整体策划,理财品牌和企业文化缺乏较为深度的结合,各个理财品牌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强,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不利于理财品牌整体形象的塑造。

  品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理财产品没有“贴牌”就直接推出,如工商银行2007年第17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招商银行2004年人民币债券理财1号;有的理财品牌昙花一现,如光大银行发行的“金状元”人民币理财产品、北京银行发行的“步步高”美元理财产品;有的理财产品品牌系列不清,如建设银行“乾元”系列开放型资产组合理财产品,旗下品牌是“乾元―日日盈、周周盈、双周盈、月月盈、双月盈、季季盈”,但2009年又单独发行了一款“乾元通财―周周盈”,使整个品牌梯次显得凌乱。

  目前,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建设主要是平铺展开,在一级品牌之下缺乏子品牌开发,大多没有形成树状品牌梯次,在一级理财品牌既定的情况下,理财品牌缺乏纵深变化,品牌形象显得较为单一。如工商银行“稳得利”是该行2005年以来一直主打的理财品牌之一,直到2010年仍在较高频率地使用该品牌,但从2005年第一款“稳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到2010年“稳得利”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无论产品结构、投资品种金融、投资方式等如何变化,始终只是简单地冠以该品牌名称,从未进行品牌细化开发,形成系列。整个“稳得利”系列理财产品品牌形象单一,不能通过丰富的品牌建设体现该行理财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差别化理财服务,新的理财产品推出也不能给投资者留下较为深刻的第一印象,更不能很好地带动理财产品的营销宣传。同样情况的还有中国银行的“汇聚宝”、建设银行的“利得盈”等众多商业银行的理财品牌。

  理财产品名称不一,有的理财产品名称仅包括品牌名称、期数、投资币种和投资期限,如中国银行2005年人民币理财第二期、农业银行2007年“汇利丰”第九期美元3个月期产品;有的理财产品名称还包括投资品种、业务模式、项目名称等,如农业银行2007年“境外宝”金砖四国股票基金产品、工商银行2010年“工银财富”第54期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建设银行2010年“建行财富”南京路商圈企业股权收益权类人民币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的名称组成不确定,有的过于简单,从名称上不能很好地体现产品设计与结构。在营销中,营销人员不能快速地通过产品名称了解产品主要信息,从而准确地根据投资者的需求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投资者也无法从名称中形成初步的判断。同时,理财产品名称不规范也不利于后期的统计和分析。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管理不到位,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品牌序列,需要从以下三大原则出发做好理财品牌的定位与整体策划:

  首先,要结合企业文化和特色。理财品牌的设计应该始终依托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特色。企业价值和品牌价值相互带动,塑造商业银行的整体品牌形象,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品牌。

  其次,要以客户为中心。理财品牌设计的目标是客户的心理感受,依据不同客户群体的特征,设计产品品牌并传播品牌价值,从而在客户心中形成独特位置。品牌的选择以至名称的确定都应该考虑投资者的偏好。

  最后,要考虑营销需求。品牌的设计也要考虑营销的需要,在品牌设计时应该同步考虑产品营销,结合产品营销和整个理财业务的发展,设计品牌形象。品牌形象直接关系理财产品的营销,好的营销方案也可以提升品牌形象。

  针对目前理财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商业银行应加强品牌意识,考虑理财业务的长远发展,克服部门和业务条线的约束,完善理财品牌管理。

  依托各家银行长久以来积累起来的文化和特色,围绕商业银行字号、行标、标志色等各种资源,特别是各行在国内已经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品牌形象如“金葵花”、“龙”等进行理财品牌开发,并将此类品牌作为一级理财品牌,保持品牌稳定性,突出银行稳健经营特色和理财风格,体现企业品牌文化的一体性。努力打造一到两个一级核心品牌,在投资者中形成一定的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

  同时,理财品牌的推出还可以结合各家商业银行的专有账户、信用卡品牌等特色产品和服务,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策划和营销,形成品牌联动效应,如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理财产品。

  目前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类型主要有:单一信贷类、单一债券类、滚动组合类、证券二级市场类、股权类、票据类、QD及结构类、其他类。这些投资类型相对稳定,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分别确定不同的二级品牌,方便营销人员从品牌名称中了解理财产品类型。并赋予一定的品牌寓意,如债券类理财产品,品牌名称应寓意风险较小、收益相对稳定的理财风格。

  另外,伴随理财业务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新类型投资理财产品出现,在现有理财品牌开发时要从长远考虑。如开发黄金类理财产品品牌时,要考虑其他贵金属理财产品的出现,工行已经推出白银理财产品,在确定黄金理财品牌时就应该考虑该品牌的开放性,以方便其他贵金属理财产品出现时形成完整的品牌序列。如交通银行的“蓝色”系列,就可以在“新蓝、海蓝、宝蓝、天蓝”之外不断添加其他蓝色子品牌,为产品创新预留了充分的品牌扩充空间。随着红酒、艺术品、钱币等投资品的不断增加,二级品牌会不断扩充。

  理财产品的特色可能是投资期限,如“天天盈”、“周周盈”;可能是收益率,如“稳赢”、“节节高升”;可能是客户类型,如“尊享”、“钻石尊享”;可能是更为具体的投资对象,如挂钩B股的“宝B计划”;可能是特殊项目,如“爱心公益”等等,可以根据这些亮点开发不同的子品牌序列,形成完整的品牌梯次。

  同时,三级品牌的开发也应该注重稳定性,应该是一些常见的理财要素并且具有亮点,如投资周期、收益,值得进行品牌化,并且保证能形成一个系列。单个三级品牌的开发意义不大,容易造成品牌繁杂、冗长,不如作为产品名称的组成。

  在品牌之外,标识产品的就是产品名称。目前各种理财产品名称主要包括以下要素:期数、币种、投资对象、业务模式、投资期限、投资项目。银行应该根据客户对信息的关注度,合理安排产品名称组成和排序,对客户关心的理财亮点,如重大项目,要在产品名称中加以突出,形成相对稳定的名称模板。好的产品名称可以传递品牌不能覆盖的其他重要产品信息,方便营销人员掌握产品特点,抓住客户“眼球”,吸引客户购买。

  在经济快速发展、造富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多年来,中国无论是经济体总量,还是个体、家庭、企业,可支配收入都在大幅提升。然而,从理财根基上看,中国民众从拥有财富、运作财富,到拥有资产、传承资产,不过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民众普遍缺乏理财知识和技术的传承与沉淀。

  一边是越来越多的财富积累,越来越快的增长速度,另一边却是相对薄弱的财富管理知识与技术,它们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于是,中国人越来越富有,不少人却也越来越焦虑,金融乱象层出不穷。

  此外,近年来金融市场高速发展,让个人、家庭与企业开始面临着日益繁多的金融产品的选择,这加重了人们的焦虑。人们发现,在购买金融产品时,自己经常犯错,如果单纯地依靠一种金融工具,已经不能解决生活中诸多的财富问题。

  在金融业态初期,金融产品简单,客户需求简单,金融服务也简单,投资者几乎没有理财策划服务的需求。在理财策划服务产生之前,金融产品营销的出发点是产品,而非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随着金融产品的增多、金融主体的增加和客户意识的成熟,金融产品营销市场也开始发生变化。

  从市场供求关系来看,今天的金融产品营销已进入买方时代。当下,摆在客户面前的不是如何购买产品,而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如何在今天的市场中买对产品。在这种需求下,理财策划服务开始孕育与发展。

  由于分业经营,今天很多金融营销人员往往只具备一些垂直的营销思维与技术,比如大部分银行经理更擅长销售理财产品,证券经纪人更擅长向客户提供股票资讯,保险销售则更关心客户拥有多少保障……

  而客户的需求不是单向的,客户更需要身边的金融营销人员来指导他,每种金融工具的不同之处在哪,有何利与弊,自己更适合选择哪一个金融工具,如何对资金进行分配?因此,金融营销人员学习理财策划的必要性由此产生。

  理财策划的感性描述是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运用,让整个人生的财富得到更好的安排,实现财富自由,实现人生的各个目标;从理性上看,理财策划内容包含现实的管理(钱现在该怎么用)与未来的管理(钱在未来怎么用),它们的管理需要一些逻辑来支撑,比如资产配置逻辑,产品组合逻辑,这些逻辑构成了理财策划主题的内容。

  理财策划所涉及的理财知识与技术,能更好地把金融工具整合起来,满足客户对财富的管理需求,实现客户对财富的增值保值目标。通过理财策划的学习,金融营销人员通过了解客户整体的需求,进而知道如何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要。基于理财策划逻辑的产品销售能为客户提供更加公允、正确的财富管理安排,这是客户期望的。

  不可否认,在如今这个时代里,单一金融产品能满足单一的理财需求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同时,这个市场也会催生一批以复合、专业的理财策划为导入手段的市场服务模式。在金融营销市场中,尤其是针对中产以上的金融营销市场中,敬畏专业是一个必然趋势。

  当前,已经有这样的趋势或者是有这样的人群产生,他们并不单一贩卖所销售的金融产品,而是更多地与客户谈论生活话题,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与自身的工作产生对应关系。从深层次来看,这其实属于一种理财策划师的模式。

  过去,金融营销强调销售的技术,强调客户关系。它偏重金融营销人员销售什么、如何销售。现在,金融营销更强调知识体系、理论水平和实务操作,更关注于客户买什么东西,更符合客户的需求。

  实际上,理财策划服务属于一种知识型的营销,一种理论知识的营销。从知识营销角度而言,理财策划为金融产品营销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购买逻辑。

  深层次了解客户后,找到什么金融产品与服务是他最需要的、需要多少,然后,向客户销售一套逻辑(理财策划逻辑),让客户具备某一种认知以后,再来销售产品。

  尽管最终金融营销人员销售的可能依然是这些产品,然而实际上,这些产品是理财解决方案中重要的实现手段。换言之,金融营销人员是在销售一套能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理财策划方案,销售一个有内在逻辑的产品体系。

  如果金融营销人员既掌握专业理财策划知识,又有理财策划的能力与技术,那么,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可能获得优势胜出,能更体现价值,从而主导未来的市场。

  2010年,受央行加息预期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期限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大多数银行停售1年期以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转而主攻6个月及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与此同时,即时买卖、周末理财、7天理财、15天或30天超短期理财产品则成为最大卖点。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共发售产品3989款,同比增长86.23%,短期产品、利率类以及混合类产品是产品数量暴增的主要增长点。银行新发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期限短期理财产品占到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额度的70%以上,而2009年该数据是50%。

  银行理财产品最大的风险是央行加息,当加息来临,投资长期理财产品将增加机会成本,大部分理财产品收益水平,不可能随着利率上升而上调。所以在通胀预期下,对于不愿冒太大风险的投资者,可以考虑投资中短期的银行理财产品。

  就目前1年期信贷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来看,其平均收益率一般能达到4%左右。同时,中短期产品时间不长,也利于投资者调整投资配置比例。三类产品收益不一

  银行理财产品按照风险级别划分为3大类,即信贷资产类、票据类、结构型产品类,风险依次递增,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

  信贷资产类产品的运作模式是银行通过信托公司平台,从投资者那里募集到资金,然后放贷给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企业与银行、信托约定的权益融资利率,基本则为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目前,同类产品的期限从几十天至1年半不等,年化收益率最低在5%左右,最高甚至达到9%。该类产品的风险主要根据信贷资产包质量而定,即来源于企业无法到期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投资风险。在选择此类理财产品前,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资金最终将流向哪些企业,该企业的信用状况如何,上马的项目是否有前景等。由于监管层取消了商业银行为收益支付提供担保,因此理论上投资同类产品有亏损本金的可能。以某银行一款同类产品为例,虽然预期收益较高,但其投资对象为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的信贷资产,由于信贷资产的质量难以估计,风险也难以估量。若资金流向是以行业垄断性企业为主,甚至是政府机构,则对方违约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众多理财产品中,信贷类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逆转的“主力军”。以某银行2009年12月发行的一款半年期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来看,最近公布的2009年第13、31、33、52、74、82、100期产品兑付公告显示,所有信贷类到期产品都完成了预期收益,大部分一年期的产品的收益都在5%以上,明显高出正常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收益最高的是一款信托贷款型2008年第181期理财产品,作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信托类理财产品本月结算时收益高达7.47%,是同期银行利率的两倍以上。

  信贷类理财产品之所以受投资者追捧原因在于其风险相对较小。据统计,信贷类产品和同期限定期存款相比,其平均到期收益率高1.0%~2.0%。收益高于银行定期存款,且风险相对较低,截至目前尚未出现“零负”收益的情况。

  票据类理财产品一般有两类:一类主要投资于已承兑或保贴的商业汇票等票据资产,一类是直接投资市场上票据类中信用等级最高的央行票据。后一类投资是以国家信用为保证,几乎不存在风险,除非央行出现信用破产。前一类产品理论上最坏的局面是,所投资的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托收过程中,承兑银行(即开票银行)由于经营不善导致破产,不能按期付款,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将损失全部或部分本金。

  现在票据资产类产品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并没有明显的吸引力,但由于产品期限最短仅七八天,最长也只有6个月左右,流动性是其优势,也是从商者短期流动资金最好的存储方式。

  某银行2010年发行的一款保本固定收益型澳元HJB1003GX7D-21自动滚续理财产品,付息周期为7天,预期2.20%,到期实际收益也是2.20%。

  所谓结构型理财产品,也称为挂钩型理财产品,是指将募集到的资金大部分投资于货币、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再将部分资金所产生的固定收益投资于其他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是固定收益投资与衍生品交易的组合,通过预设收益实现条件,使投资收益能跳出单一投资品走势的影n向,而由一篮子挂钩标的物的相对表现决定。据统计,2010年以来,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标的物主要以利率、股票、商品和混合类为主。

  从投资期限上来看,目前结构性产品普遍在1年半以上,最长甚至可以达到三四年,且一般不能提前赎回,流动性较差。此类产品预期收益最低也在12%左右,但实际收益的好坏还要看产品的设计是否合理。从前期爆出部分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零收益门,以及2010年部分挂钩商品的结构性产品年化利率超过20%来看,这类产品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一般来说,以观察日表现的平均值来计算产品收益,有利于分散风险。

  2008年很多理财产品最终的净值都将低于预期收益,甚至低于同期限人民币存款利率。如某银行2008年发行的一期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净值20天跌了0.0652元。据悉,2010年推出的结构型产品年化收益在6%~8%。不过,这类理财产品由于挂钩标的的不同,风险各异,例如挂钩美元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其风险就相对较低;而有些理财产品挂钩股票或者股指,在目前经济仍处恢复期、资本市场仍然低迷的情况下,风险依然不小。

  结构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还与产品的期权结构、投资期限、进场时机以及投资币种的汇率等因素相关,投资者要问清楚产品收益模式,获得高收益的概率等。

  各家银行擅长不同的投资领域,这些特长也会在其发行的理财产品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品。如工行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最大的交易商和做市商,推出的灵通快线理财产品的特点在于“买人即时成交,即刻享受收益,赎回瞬时入账,资金即时可用”,具有活期存款的流动性,其固定的年化收益率1.45%,是活期储蓄存款利率0.36%收益的4倍,适合有股市闲置资金、生意周转金或其他短时间内闲置资金的投资者。

  专业人士指出,预期收益率为3%以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重现市场的主要原因是理财产品资金募集后的投资方向有变。募集资金的投向由传统的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转投向信托产品,投资方向开始多元化,这是催高预期收益率的一个原因。

  尽管预期收益上升,但作为理财产品而言,银行产品的理财也并非像大众普遍认为的那样没有风险――

  在银行的各类理财产品中,浮动收益型的理财产品的风险往往更明显,它的风险来自于此类产品设计中收益取得的方式。

  与汇率相联的产品:与汇率挂钩的理财品种,一般三个月计息一次,最高收益在年率4%~6%左右。而最低收益则往往低于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其收益的高低是由银行设定的时间段内欧元兑美元(或其他自由货币)的汇率决定的。每个计息期(三个月)内,该汇率在银行指定的汇率范围内变动,则客户可以得到最高收益,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只能得到最低收益了。

  风险提示:此类理财产品的风险在于汇率的大幅变动可能导致收益低于同期存款的利率。

  建议:购买人要对银行产品中指定的汇率变化比较清楚,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汇率的变动趋势,同时银行制定的汇率变动范围是最需要关注的,范围越大,风险越小,收益越低,反之亦然。

  与利率相联的产品:一年以上的外币理财产品,一般与国外自由货币利率(如:伦敦同业市场美元拆借利率“LIBOR”或香港同业市场港币拆借利率“HIBOR”)变动挂钩。目前各家银行外币理财产品的币种主要为美元和港币。此类产品六个月计息一次,收益率通过采用计息时“六个月的利率”的利率套用银行设计的公式计算得出。

  提示:需要了解美元的利率变动及受美元影响的其他货币的利率变动。同时,购买人同样需要关注此类理财产品的计算公式中利率区间的设定,例二中,如果公式中的7%变为10%,则风险大大降低,购买人将仍可获得收益。

  与股价相联的产品:理财产品的收益直接与股票市场上的优质股票的发展相结合,分享上市企业业绩上涨的收益。与股票挂钩的理财产品通常会有较高的收益,推出此类产品的银行中,外资银行较多,内资银行较少,所结合的股票也基本上是香港的红筹股。

  例如,某银行推出的股票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直接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三只红筹股:中石化(386HK),中石油(857HK),中海油(883HK)以相同权重组成的股票篮子收益相联系。产品所联系的三支股票所属上市公司均为中国能源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品本金为人民币,客户可得美元收益。产品设计为保证本金,总收益上不封顶,最低为0.72%,产品收益与所联系股票价格的业绩紧密联系,通过投资上述股票获得所联系股票价格表现的相应收益。

  提示:在选购这类理财产品的时候,往往等同于购买人在选择投资基金,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也较高,因此此类理财产品适合更专业的人士选择。

  与项目相联的产品:与银行项目贷款相关联的理财产品。这种产品联结信用主体是银行精心挑选的知名国有大型企业贷款项目,该贷款由国家优质大型企业提供担保,并具备很高的银行评级。只要企业该项贷款在贷款持续期内的约定时间段内未出现贷款偿付问题,投资者就能获得预期的年收益。

  提示:这种理财产品风险较小,不需要额外了解其他的专业知识,理财产品中的贷款项目一般是银行比较优质的资产,出现违约情况的可能性较低,但同样理财的收益也较低。

  特别提醒:以美元支付的理财收益存在汇率风险,由于目前人民币资金的运用途径有限,收益较低,因此人民币理财经常采用类似外币理财的方式,与外币的汇率、利率、股票或黄金等相关联,因此理财收益通常为美元。在客户按预期收益率取得美元收益后,由于人民币目前正处在升值阶段,所以一旦人民币大幅升值,则客户获得的实际人民币收益率将低于预期收益率。

  正因为风险水平不同、对投资者专业要求不同,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更要了解产品特性,选择合适的品种购买。

  固定收益VS浮动收益:固定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更适合普通投资者购买,它可以确保获得稳定的收益;浮动利率适用于那些风险承受能力较强,预期收益期望较高的人。

  人民币理财VS外币理财:人民币理财的收益率普遍较低,在2%左右。而外币理财的收益则在4%~5%,随美联储的加息还可能不断上涨。

  由于外币理财的收益要远远高于人民币理财收益,因此,只要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没有超出两种理财产品之间的收益差额,外币理财仍然是值得持币购买。选择期限短一些的产品可以避免人民币汇率出现持续上涨带来的损失,并能分享到美元加息带来的更高收益。

  投资需正确看待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谨慎选择、购买前尽量多了解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火眼金睛”,选择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表3显示了我国2004~2011年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数量分布情况。由表3可见,2004~2011年间,外资银行年发行理财产品数量持续增长,但自2008年之后,基本处于原地踏步,这可能与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有关,也可能与外资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内产品发行方面受到的监管更加严格有关;国有控股银行2005年才真正起步,但增速非常快,从2010年开始,已超越全国性股份银行,登上了头把交椅,说明国有控股银行经过公司治理、整体上市等一些列改革举措后,在理财产品设计以及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实力大大提升;2010年以前,全国性股份银行一直是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领头羊,虽然2010年以后新推出的理财产品数量被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超出,但是在累积总量上仍居第一位,这里,折射出全国性股份银行已经有了很强的竞争能力;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推出也始终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但是其他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数量虽然也多年保持增长态势,然而在2011年出现了拐点,出现了下降。从理财产品市场占比情况看,国有控股银行和全国性股份银行占据份额超过70%,雄居市场主体地位,而且事实上近几年这两类银行的占比份额在逐渐加大。所以,这也印证了我们前面分析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逐渐走向垄断竞争阶段,国有控股银行和全国性股份银行凭借着强大的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和人才优势,已经逐渐占领了理财产品高地。城市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走特色化之路,才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表4显示了2004~2011年历年,我国市场上全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的币种分布情况。由表4可见,人民币理财产品在2004年只有9种,大大低于美元理财产品的19种,但到2006年就达300种,居第一位,大大高于美元产品的103种,此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07年超过千种数量级,2011年更是超过万种数量级;美元理财产品始终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2006年达百种数量级,2011年则突破千种数量级,近几年稳居第二位;港币理财产品2004年居第三位,此后始终平稳增长并保持第三位。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自2008年以来,投资澳元的理财产品数量高居第3~4位,与投资港元的理财产品数量几乎不相上下;澳元成为继美元、港币外的第三大外币投资品种。这与我国增加购买澳大利亚矿产资源,扩大对澳留学等经济、社会现实状况有关。另外澳元汇率波动较大,也可能是投资机构青睐的原因;二是自2008年以来,投资英镑的理财产品增速颇快,到2011年已经超过百种。这可能与美国、欧盟经济相对疲软有关,也可能与我国赴英留学生群体迅速扩大有关。展望今后,预计居前几位的理财产品的投资币种,还是人民币、美元、港币和澳元。

  笔者在45258个样本中,将投资品种划分为股票、利率、票据、信贷资产、债券、汇率以及商品7个大的类别,如表5所示(剔除掉了投资品种为其他类别的数量微不足道的数据)。表5显示了2004~2011年我国全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品种的分布情况。由表5可见,大多数年份里,我国理财产品处于第一位的投资品种是债券;2010年以后,其品种数量更是井喷似地增长。笔者认为,债券成为最受欢迎的投资品种,主要是因为我国债券发行控制极为严格,导致债券违约风险低,收益稳定,更受银行理财产品青睐。股票类理财产品在2007年曾居于第一位。这显然与我国股市2007年泡沫激增的所谓“大牛市”不无关系,在那几乎举世无双的大牛市里,理财产品想不投资股票都难。2008年以后龙八国际,股票类理财产品始终排在第五位,仅高于汇率类产品和商品类产品。利率类理财产品也很受青睐。其2008年以后居于第三位,2010年以后则居于第二位。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的紧缩货币政策条件下,其与债券类产品数量相差无几。很有意思的是票据类产品。2007年以前其数量还寥寥无几,2008年突然巨增至617只,2009突破1000只,2010年突破3000只,2011年更是突破了5000只。笔者认为,这主要原因,是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严格的信贷比的控制下,商业银行“下有对策”地博弈的结果。投资于汇率类的理财产品极少;投资于商品类的理财产品更少,自2009年以来,始终倒数第一。可见,我国理财产品主要投向债券、利率、票据、信贷资产等金融资产。这几类投资品种属于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资品种。笔者认为,如果我国股市不进行从上市到退市、从运作到监管的深刻的制度变革,则没有多少投资价值,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对其投资不可能有显著增长;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不愿意投资大宗商品,则可能由于大宗商品受国际价格,因而受国际市场投资者影响较大,且多为以美元计价,这样与国际政治环境、投资主体格局以及汇率变动等诸多因素相关,难以掌控,不符合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低风险投资的理念。

  通常意义上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义,是按照对理财基金的特殊的投资运作方式为标准的,它是一种根据需要定制的金融投资,既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基础资产,又要投资于以相应基础资产为标的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通过复杂多样的投资模式,以保证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获得超过居民定期存款的到期收益率。总而言之,它是将固定收益证券特征与衍生交易特征融为一体的新型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市场上最火热的理财产品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固定收益类、浮动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是最早出现也是相对发展最为成熟的理财产品,按投资标的和产品设计不同分为信用联结型、票据债券类、信贷资产转让类和信托贷款类四种类型。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在股市活跃时应市场呼声而出,可以投资于信托贷款、新股申购、货币市场、股票基金等等方向。构成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最庞大的队伍就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它与上述两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通过投资于以基础及产为标的的衍生金融工具规避了相应的系统性风险,也因此成为最复杂多变的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在经营自有业务时需要按监管当局规定的风险权重计算资产对应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常常会出现因为资本金约束而无法满足客户信贷需求或经营高盈利项目的情况,结构性理财产品和其他理财型产品一样同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能够使银行在不增加或减少自有资产负债的条件下,即不占用或极少占有资本金条件下,满足客户的特别投资理财需求并获得手续费等收益,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结构性理财产品将众多投资者闲散资金聚集到一起,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化投资,由于规模巨大对投资方向和产品就有选择性,能够以批发价格进行交易,获取规模化收益。同时,结构性理财产品能够进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的自有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理财产品,能够同时满足投资者和银行在自有资信不足或自有经营项目方向受限制的情况下涉足金融衍生市场的要求。

  无论是投资债券、股票等基础资产,还是投资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都会在买卖过程中承担相应的印花税和手续费,这是实际发生的成本。投资前所做的信息搜集、数据处理、形势分析都会造成相应的决策成本,这是隐性的成本。万一信息掌握不充分或决策失误,也会带来选择其他资产获得收益的机会成本。而这些成本,在结构性理财产品专业化运作、规模化运作的情况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

  在北京市的繁华地区,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随机抽取500 人,进行了“北京银行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状况”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个人理财”对众多职场人士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月收入水平越高的群体,个人理财的需求也就越强烈,越愿意接受个人理财服务。在月收入20000 元以上的被调查者中,就有50%选择了各类个人理财产品。而不少尚未接受个人理财产品的被调查者,最主要的原因是暂时没有闲置资金,其中65%的人收入在3000 元以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尽管了解个人理财服务,但是因为收入水平不高而没有购买。

  调查同样显示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客户,越愿意接受个人理财服务,拥有博士学历的客户对个人理财的现实需求较大。在初中及以上学历中,购买个人理财产品的客户所占比例则基本稳定在20%左右。

  不同的职业背景,也对个人理财服务的需求产生影响。也许是因为自由职业者的收入时多时少,为了有更可靠的保障,他们对财富的增值有着浓厚的兴趣,有40%购买了个人理财产品。而个体私营者和在公司等商业机构就职的人员也对个人理财给予了一定关注,有70%的人都听说过个人理财服务。

  正略钧策此次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现有个人理财产品购买者是风险规避者,在全部的投资中个人理财所占的最高投资比重不会高于50%。而现有购买者的预期收益率也比较理性,80%的现有购买者预期的收益率集中在3%~8%,有67%的人会首先关注风险,另有33%的人会首先关注收益。目前个人理财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比较强,有88%的人能够承担5%以下的损失。

  在选择服务提供者和产品方面,大多数人优先选择中资银行为其提供个人理财服务,尤其偏爱“利用银行提供的渠道或平台去购买理财产品(例如基金、保险或证券)”和“代客理财服务(例如人民币理财、外汇理财)”这两项服务,只有11.2%的人选择了理财计划。看来,毕竟不是专业的风险投资家,保本且收益稳健的个人理财产品更受职场人士青睐。

  而不同收入水平的职场人士,对个人理财产品品种的要求也略有差别。月收入3000 元以下的购买者,则较多地认可了现有的理财产品。月收入在5000 ~10000 元的客户,对个人理财产品的丰富有更迫切的要求。

  那么,在2006 年,整个经济运行将给个人理财带来怎样的影响?又会有哪些新的个人理财产品出现呢?

  股市 2005 年股改速度加快,多数股票的市盈率降低,投资价值凸现,为2006 年的股市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金 2006 年赚钱范围更广,会出现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比翼齐飞的局面。

  银行理财产品 从去年11 月1 日起,各家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起点变为5 万元。很多银行2006 年将推出针对大客户的“差别化收益”,因此个人可以和亲朋好友以联合账户的形式购买理财产品。同时,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与外汇挂钩型的理财产品相继推出,有的预期年收益将高达10%以上。

  2004~2005年,外资行共发行理财产品61款。其中,结构性产品49款,占比80.33%;单一性产品12款,占比19.67%。在这个阶段,产品以结构性为主。一是外资行对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较中资行熟悉,在这个领域优势明显。二是结构性产品一般收益较高,在抢占市场、争夺客户方面优于单一性产品。三是外资行当时均把业务发展定位在中高端市场,而中高端客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从风险收益特性上讲,结构性产品比较符合他们的需求。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由于外资行定位中高端理财市场,加上其在国外有丰富的财富管理经验,国内投资者对其较为信任,来到中国市场上就带上了“贵宾理财”、“私人银行级服务”、“理性投资”和“国际化视野”等光环,甚至部分外资行将个人理财业务作为其主打业务。可以说,他们与中资行的理财业务并不在一个起跑线年:QDII开闸再松绑 境外投资初现端倪

  2006年4月,银监会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核心规则的第一次延升,意味着监管层对QDII业务开闸。之后,银行贷款境外理财市场发展迅速,各类QDII产品发行逐渐增多。当年国内市场共发行QDII产品14款,其中外资行发行8款,数量上超过中资行,虽然绝对数量仍然较少,但东亚、汇丰、渣打等外资行都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

  2007年应该是许多投资者都铭记的一年,中国股市如日中天,银行理财的“打新股”产品收益不菲。但有一点可能被部分国内投资者忽略:国外股市也一片大好。5月,银监会颁布《关于调整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放开了境外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的投资限制,QDII产品迎来爆发式增长,而这正是外资行的主打产品。当年,国内市场共发行QDII产品257款,其中外资行发行190款。国内市场共发行结构性产品(不含QDII)602款,其中外资行发行269款。从发行数量上看,外资行在这两个领域都占据了绝对优势,良好的服务、被神化的品牌也使得国内投资者趋之若鹜。甚至,连未在大陆开办业务的一些中国香港的银行,也通过各种渠道展业。潘多拉的盒子,已在此时悄悄地打开。

  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继续恶化,并逐步演化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特别是9月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被收购后,危机越演越烈,各国股市及大宗商品(贵金属除外)普跌。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发行的QDII产品损失惨重。该年末,过半的QDII产品亏损超过50%。部分中资行对QDII产品的投向进行调整,对产品进行积极救赎,但外资行则显得较为消极,甚至部分外资行为掩饰亏损,模糊信息披露,这使得外资行的声誉雪上加霜。

  市场的突然波动,使部分结构性产品挂钩标的波动也大大超出了银行设计结构性产品时的预期,故部分产品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据不完全统计,该年到期的非QDII类结构性产品中,有295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其中,未达最高预期收益的213款,占比72.20%。外资行有89款公布到期收益率,未达最高预期收益的48款,占比53.93%。中资行有206款公布到期收益率,未达最高预期收益的165款,占比80.10%。295款产品中,负收益的16款,全为中资行产品;零收益的55款,其中中资行50款,外资行5款。从以上数据看,外资行在结构性产品方面表现优于中资行,但是由于这类产品在外资行产品中占比较大,而中资行则有收益较稳定的信贷类产品、票据类产品,相比之下龙八国际,外资行整体表现不佳。投资者开始对外资行的理财能力产生怀疑。

  2009年一季度,世界经济依然低迷。二季度后,经济逐步开始复苏,全球股市也普遍在二季度开始反弹。QDII产品净值普遍增长,该年运行QDII平均净值增长31.84%,但QDII期末净值仍然较低,未达到起初净值的有206款,占比43.28%。结构性产品到期收益方面,外资行仍无太大起色,在公布到期收益率的368款产品中,有125款未实现预期最高收益,并且出现了负收益产品,市场开始对外资行理财业务开始进行反思。

  随着市场对外资行理财业务的关注,以往外资行理财业务中的缺点也暴露出来。如结构性产品收益结构不合理、投资于衍生工具部分占比较大或衍生工具选择不当,致使整个产品风险高;又如在销售QDII产品时,未对QDII后面的基金及结构性票据做必要分析就盲目推介给客户,甚至向客户推荐自己看空的QDII基金,在产品发生亏损时,解释“完全是运气不好”。理财产品亏损频现以及出现问题时的消极应对甚至推诿,使得外资行的信誉大打折扣。

  此外,中国香港等地外资行理财的表现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内地外资行的信心。如2007年吸引客户到香港投资有毒产品KODA的香港汇丰等外资行,由于KODA表现不佳,均要求内地投资者追加保证金,这时内地投资者才发现,当初银行根本就没有向他们卖出什么“打折股票”,反而是他们向银行卖出了期权――投资者的收益是有限的,风险是无限的。产品设计有毒、产品销售有欺诈,使得投资者对外资行敬而远之,没参与这些活动的内地外资行也没被排除在外。

  自此,在大多投资者的心中,外资行理财已走下神坛,甚至被视为投资资金的“绞肉机”。

  短短5年时间,外资行在投资者的心中从天到地,笔者认为,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导火索,还有如下深层次原因。

  外资行开展理财业务之初,国内投资者预期较高,高出了外资行的理财能力。外资行在中国走高端路线,推广私人银行、贵宾理财概念,让投资者觉得其理财业务历史悠久,理财能力高。而实际上,由于基层员工需要本地化,很多外资行的一线理财经理也是刚接触理财业务,并不具备丰富的经验。

  外资行理财产品主要集中在结构性和QDII产品,其具体投向或挂钩标的均是海外资产。而对于国内银行发行较多的信贷类、票据类和债券类产品,则由于其在国内人脉关系和投资资质等原因鲜有涉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在海外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外资行无法调整其产品线,不能与当时中资行的信贷类产品抗衡,当然不能满足投资者的国内投资需求。

  外资行的网点较少,这个现实使外资行不得不加大销售力度,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理财产品的风险,也忽视了在销售产品中的内控制度。部分理财经理在给客户介绍理财产品中,未阐明产品风险,在与客户签订理财协议时,对协议中的风险提出遮遮掩掩,甚至将协议复杂化,以期客户不会仔细阅读。销售中出现了隐瞒,这使得一旦产品发生问题后,客户便失去了对外资行的信任。此外,由于外资行对理财经理考核较严格,导致理财经理流动性较大,客户得不到专一人员持续的服务,也成了客户对外资行信任度下降的原因。

  外资行未完全理解中国投资者的投资偏好,设计的产品,有保本机制的不多,面临严重亏损,中国投资者自然不会买账。

  去年至今,外资行减少了QDII产品的发行数量,并适当增加了结构性产品的发行。今年第二季度,QDII产品停发。产品设计上,多数外资行引入了保本机制。产品表现上,结构性产品的收益情况有所改善。在市场策略方面,大部分外资行摒弃了之前只走高端的路线,而将目光投向中产阶级甚至“新富”阶层(白领阶层)。

  为了适应客户需求,外资行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调整:一是通过规范信息披露(包括售前、售后),消除投资者的疑虑,继续化解投资者对其的不信任。二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升自身产品总体收益水平。具体表现在设计产品时会更多考虑风险因素,避免产品出现过大亏损。三是通过投资者交易、理财沙龙等活动搭建与投资者沟通的平台,并适当引导投资者的投资理念。

  其实,外资行理财既没有投资者刚开始想的那么好,也没有后来部分投资者想的那么差。在中国理财市场上,其在产品线的丰富层度、信息披露等方面确实不如中资行,但在客户服务、国际业务方面仍有优势。

  与去年同期相比,各商业银行总发行量明显提高。从币种来看,人民币产品依然为主流产品,增幅高于外币;从期限来看,短期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青睐;从投资方向来看,混合类产品成为市场主导;从收益类别来看,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同比大幅增长;从发行银行来看;上半年商业银行发行主力为股份制银行;从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来看;短期产品预期收益率同比增幅明显;从信息披露来看,外资行产品到期收益披露度低;实际收益率方面,外银行产品表现突出。

  人民币产品共发行7920款产品,占比84.5%,同比增长124.7%;外币产品发行1451款占比15.5%,同比增长114.3%。2011年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中,增加了日元及新加坡元理财产品。在外币产品中,发行量排在前3位的币种为:美元,543款;澳元,281款;港币,264款。与2010年同期相比,美元产品增长47.6%;欧元产品增长219.2%;港币产品增长187.0%;澳币增长124.8%;加币产品由2010年上半年发行8款增至17款,英镑产品由2010年同期发行的10款增至67款。

  短期产品独步理财产品市场,共发行7732款,占比82.5%;中期产品发行1172款,占比12.5%;长期产品发行301款,占比3.2%。与2010年同期相比,短期产品占比上升7.1个百分点,而中期产品及长期产品市场占比分别下降7.1个百分点及0.7个百分点。银率网分析师认为,由于2011年上半年市场处于高通胀背景下,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增加了投资者对短期理财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2011年至今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月都会出现市场从紧的局面,短期银行间拆放利率飙升,银行为缓解存贷比压力,集中发行短期理财产品,从而产品发行量显著增长。

  2011年上半年有6927款理财产品到期,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有6292款,披露率达90.8%。其中中资银行到期产品有6234款,披露实际收益率的产品为6203款,披露率为99.5%;外资银行到期产品693款,披露实际收益率的产品为93款,披露率为13.4%。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中,存在部分银行不披露实际收益率或选择性披露数据的情况。

  业内人士认为,2009年的股市基本将维持震荡向上的格局,大反转的可能性较低,但局部存在机会。如果是稳健型的投资者,可以选择赎回,而对于激进型的投资者,如果买人的理财产品期限长,挂钩标的结构不错,实现收益的条件又比较宽松,则可以继续持有。对于亏损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在决定继续持有还是赎回之前,应该先四看。

  一看产品结构投资者首先应该看自己是否了解挂钩标的。有的理财产品挂钩境外标的,投资者平时连查询数据都很困难,更不要谈深入了解了。对于自己不熟悉、没把握的挂钩标的,决定继续持有还是赎回,需要非常谨慎。

  二看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有的理财产品设定的收益条件是限定于某段期限内,如挂钩的某股票在这个期限内涨幅达到20%,收益可达到80%。而有的理财产品收益条件限定于某一个观察日,只有在这一天这个股票涨幅达多少,才可能实现收益率。相比之下,在一个观察区间内实现收益的概率高,而在某一个观察日实现收益的概率要低。

  三看产品期限一些理财产品的期限较短,为半年期或一年期,不少亏损的理财产品是在股市6000点高位发行的,并且设定的收益条件又比较苛刻,比如一年内涨幅达10%~20%等。目前股指已经跌至原来的1/3,要在半年内大规模上涨,这种收益条件可能很难实现。这样的短期理财产品亏损了,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自认倒霉了。而有些理财产品则期限较长,尤其是一些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有的期限长达五六年,设计的结构又比较好,即使现在亏损,但今后两三年内如果市场向好,这种理财产品完全可能扭亏为盈。对于这样的理财产品,不妨长期持有。

  四看赎回条件有的理财产品不允许提前赎回,有的虽能赎回,但只能在特定时间赎回,还有的要支付赎回费用。不少理财产品赎回费用远远高于基金,如一家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赎回费用高达2%。

搜索